×

登錄

咨詢熱線:400-168-0561(免長途費)
當前位置:首頁 > 中醫(yī)綜合 > 復習指導

中醫(yī)內(nèi)科學肺系病癥—咳嗽(二)

2021-10-21 來源:醫(yī)學考試在線 瀏覽次數(shù): 發(fā)布者:陳老師

        中醫(yī)綜合主要考中醫(yī)基礎理論、中醫(yī)診斷學、中藥學、方劑學、中醫(yī)內(nèi)科學、針灸學中的內(nèi)容。為了幫助各位考生更好地備考復習,博傲教育小編專門整理了“中醫(yī)內(nèi)科學肺系病癥—咳嗽(一)”如下:

考點一:咳嗽的概念及歷史沿革

        1.咳嗽的概念

        咳嗽是指肺失宣降,肺氣上逆作聲,咳吐痰液而言,為肺系疾病的主要證候之一。分別言之,有聲無痰為咳,有痰無聲為嗽,一般多為痰聲并見,難以截然分開,故以咳嗽并稱。

        2.咳嗽的歷史沿革

        (1)有關咳嗽的論述最早見于《內(nèi)經(jīng)》,如《素問·宣明五氣論》說:“五氣所病……肺為咳。”指出咳嗽的病位在肺。對咳嗽病因的認識,《素問·咳論》指出,咳嗽系由“皮毛先受邪氣,邪氣以從其合也”,“五臟六腑,皆令人咳,非獨肺也。”五臟六腑之咳“皆聚于胃,關于肺”,說明咳嗽不只限于肺,也不離乎肺。

        (2)明·張景岳執(zhí)簡馭繁地將咳嗽歸納為外感、內(nèi)傷兩大類。對于咳嗽的治法,《景岳全書·咳嗽》指出:“外感之邪多有余,若實中有虛,則宜兼補以散之。內(nèi)傷之病多不足,若虛夾實,亦當兼清以潤之。”提出外感咳嗽宜“辛溫”發(fā)散為主,內(nèi)傷咳嗽宜“甘平養(yǎng)陰”為主的治療原則,豐富了辨證論治的內(nèi)容。

        (3)《河間六書·咳嗽論》謂:“寒、暑、燥、濕、風、火六氣,皆令人咳嗽。”

        (4)《醫(yī)學心悟》亦指出:“肺體屬金,譬若鐘然,鐘非叩不鳴,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,自外擊之則鳴;勞欲情志,飲食炙煿之火自內(nèi)攻之則亦鳴。”提示咳嗽是內(nèi)、外病邪犯肺,肺臟為了祛邪外達所產(chǎn)生的一種病理反應。

        (5)《醫(yī)宗必讀·咳嗽》謂:“大抵治表者,藥不宜靜,靜則留連不解,變生他病,故忌寒涼收斂”。

        (6)《證治匯補·咳嗽》謂:“肺居至高,主持諸氣,體之至清至輕者也。外因六淫,內(nèi)因七情,肺金受傷,咳嗽之病從茲作矣。”

考點點撥

        此考點主要考察一些著名醫(yī)家對于咳嗽病機及分類的論述,像張仲景執(zhí)簡馭繁地將咳嗽歸納為外感、內(nèi)傷兩大類,尤其需重點掌握考綱中提到的《醫(yī)學心悟》論咳嗽病理。

考點二:咳嗽的病因病理

        1.病因

        咳嗽的病因有外感、內(nèi)傷兩大類。外感咳嗽為六淫外邪侵襲肺系;內(nèi)傷咳嗽為臟腑功能失調(diào),內(nèi)邪干肺。

        2.病機

        咳嗽的病變在肺,與肝、脾有關,久則及腎。主要病機為邪犯于肺,肺氣上逆。不論邪從外入,或自內(nèi)而發(fā),均可引起肺失宣肅,肺氣上逆作咳:

            (1)外感六淫之邪,侵襲肺系。多因肺的衛(wèi)外功能減退或失調(diào),導致肺失宣降。

            (2)內(nèi)傷咳嗽總由臟腑功能失調(diào),內(nèi)邪上干于肺所致。病理因素主要為“痰”與“火"??煞制渌K腑病變涉及于肺和肺臟自病兩端:

             ①它臟及肺的咳嗽,可因情志刺激,肝失條達,氣郁化火,氣火循經(jīng)上逆犯肺所致;或由飲食不當,嗜煙好酒,熏灼肺胃;過食肥厚辛辣,或脾失健運,痰濁內(nèi)生,上干于肺致咳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②因肺臟自病者常由肺系多種疾病遷延不愈,肺臟虛弱,陰傷氣耗,肺的主氣功能失常,肅降無權,而致氣逆為咳。

考點點撥

        此考點主要考察內(nèi)傷咳嗽所涉及的臟腑,要牢記咳嗽當分外感與內(nèi)傷,以及內(nèi)傷所涉及的臟腑:肺、脾、肝、腎,“五臟六腑皆令人咳,非獨肺也”。

考點三:咳嗽的辨證論治

        (一)辨證要點

         ①首辨外感內(nèi)傷。

         ②次辨證候虛實:外感一般均屬邪實;內(nèi)傷多為虛實夾雜,本虛標實,痰濕、痰熱、肝火屬邪實正虛,肺陰虧耗咳嗽屬正虛或虛中夾實。

         (二)治療原則

            治療應分清邪正虛實。外感咳嗽多是新病,起病急,病程短,常伴肺衛(wèi)表證,屬于邪實,治以祛邪利肺;內(nèi)傷咳嗽多為久病,常反復發(fā)作,病程長,可伴見它臟形證,多屬邪實正虛,治當祛邪止咳,扶正補虛,標本兼顧,分清虛實主次處理。

         (三)分證論治

            記憶歌訣

            證型口訣:咳嗽外感寒熱燥,肝火陰虧痰濕熱。

            方藥口訣:三拗止嗽治風寒,風熱犯肺桑菊飲,風燥咳嗽分溫涼,溫燥桑杏涼杏蘇,肝火黛蛤瀉白散,肺陰虧虛沙麥冬,內(nèi)傷痰濕二三子,痰熱郁肺用清金。

           1.外感咳嗽

          (1)風寒襲肺證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臨床表現(xiàn):咳嗽聲重,氣急,咽癢,咳痰稀薄色白,常伴鼻塞,流清涕,頭痛,肢體酸楚,惡寒,發(fā)熱,無汗等表證,舌苔薄白,脈浮或浮緊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治法:疏風散寒,宣肺止咳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代表方:三拗湯、止嗽散加減。兩方均能宣肺止咳化痰,但前方以宣肺散寒為主,用于風寒閉肺;后方以疏風潤肺為主,用于咳嗽遷延不愈或愈而復發(fā)者。

           (2)風熱犯肺證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臨床表現(xiàn):咳嗽頻劇,氣粗或咳聲嘶啞,喉燥咽痛,咯痰不爽,痰黏稠或稠黃,咳時汗出,常伴鼻流黃涕,口渴,頭痛,肢楚,惡風,身熱等表證,舌苔薄黃,脈浮數(shù)或浮滑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治法:疏風清熱,宣肺止咳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代表方:桑菊飲加減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(3)風燥傷肺證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臨床表現(xiàn):干咳,連聲作嗆,喉癢,咽喉干痛,唇鼻干燥,無痰或痰少而粘連成絲,不易咯出,或痰中帶有血絲,口干,初起或伴鼻塞、頭痛、微寒、身熱等表證,舌苔薄白或薄黃,質紅、干而少津,脈浮數(shù)或小數(shù)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治法:疏風清肺,潤燥止咳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代表方:桑杏湯加減。另有涼燥證,乃燥證與風寒并見,表現(xiàn)干咳少痰或無痰,咽干鼻燥,兼有惡寒發(fā)熱、頭痛無汗、舌苔薄白而干等癥,用藥當以溫而不燥,潤而不涼為原則,方取杏蘇散加減。

        2.內(nèi)傷咳嗽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(1)肝火犯肺證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臨床表現(xiàn):上氣咳逆陣作,咳時面赤,咽干,常感痰滯咽喉,咯之難出,量少質黏,或痰如絮條,胸脅脹痛,咳時引痛,口干苦。癥狀可隨情緒波動增減。舌苔薄黃少津,脈象弦數(shù)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治法:清肺平肝,順氣降火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代表方:加減瀉白散合黛蛤散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(2)肺陰虧耗證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臨床表現(xiàn):干咳,咳聲短促,痰少黏白,或痰中挾血,或聲音逐漸嘶啞,口干咽燥,或午后潮熱顴紅,手足心熱,夜寐盜汗,起病緩慢,日漸消瘦,神疲,舌質紅、少苔,脈細數(shù)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治法:滋陰潤肺,止咳化痰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代表方:沙參麥冬湯加減。[提示:咳嗽之肺陰虧耗證極易與肺癆之肺陰虧損證相混淆,證治用方要嚴格區(qū)別開來,很容易在此命題。]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(3)痰濕蘊肺證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臨床表現(xiàn):咳嗽反復發(fā)作,咳聲重濁,痰多,因痰而嗽,痰出咳平,痰黏膩或稠厚成塊,色白或帶灰色,每于早晨或食后則咳甚痰多,進甘甜油膩食物加重,胸悶,脘痞,嘔惡,食少,體倦,大便時溏,舌苔白膩,脈濡滑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代表方:二陳平胃散合三子養(yǎng)親湯加減。二陳平胃散燥濕化痰,理氣和中,用于咳而痰多,痰質稠厚,胸悶脘痞,苔膩者。三子養(yǎng)親湯降氣化痰,用于痰濁壅肺,咳逆痰涌,胸滿氣急,苔濁膩者。兩方同治痰濕。前者重點在胃,痰多脘痞者適用;后者重點在肺,痰涌氣急者較宜。癥情平后可服六君子丸以資調(diào)理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(4)痰熱郁肺證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臨床表現(xiàn):噴嗽,氣息粗促,或喉中有痰聲,痰多,質黏厚或稠黃,咯吐不爽,或有熱腥味或吐血痰,胸肋脹滿,噴時引痛,面赤,或有身熱,口干欲飲,舌苔薄黃膩,質紅,脈滑數(shù)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治法:清熱化痰肅肺。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代表方:清金化痰湯加減。

考點點撥

         此部分考題較多,從不同方面考察咳嗽各個分型的臨床表現(xiàn)特點、治法、方藥以及治療時的注意事項,尤以風燥咳嗽的涼燥與溫燥的鑒別為重點,易出考題。

         以上就是“中醫(yī)內(nèi)科學肺系病癥—咳嗽(一)”詳情,希望對中醫(yī)考研考生有所幫助!更多備考資料,請關注醫(yī)學考試在線中醫(yī)綜合頻道!

 

推薦課程

推薦圖書

×
熱線電話
400-168-0561
備考QQ群
醫(yī)師群: 457349802
護士群: 398775807
護士群: 392484747
藥師群: 375711639
備考微信群
博傲護理 博傲藥師 博傲醫(yī)師
20年專注醫(yī)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