×

登錄

咨詢熱線:400-168-0561(免長途費)
當前位置:首頁 > 中醫(yī)綜合 > 復習指導

考綱重點之中基防治原則(一)

2023-05-16 來源:醫(yī)學考試在線 瀏覽次數: 發(fā)布者:王老師

        關于考綱重點之中基防治原則(一)的相關內容,博傲教育小編為大家整理總結如下,希望可以幫助到各位:

        考點一:未病先防

        預防,傳統(tǒng)稱為“治未病”,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方面。

        未病先防,就是在疾病未發(fā)生之前,做好各種預防工作,以防止疾病的發(fā)生。

        疾病的發(fā)生,關系到邪正兩個方面。邪氣是導致疾病發(fā)生的重要條件,而正氣不足是疾病發(fā)生的內在原因和根據。外邪通過內因而起作用。因此,治未病,必須從這兩方面著手。

        1.養(yǎng)生以增強正氣

        養(yǎng)生,主要是未病時的一種自身預防保健活動?!端貑?middot;上古天真論》所說的“上古之人,其知道者,法于陰陽,和于術數,食飲有節(jié),起居有常,不妄作勞,故能形與神俱,而盡終其天年,度百歲乃去”,即是對養(yǎng)生基本原則的精辟論述。

        (1)順應自然

        《靈樞·邪客》說:“人與天地相應。”即言人體的生理活動與自然界的變化規(guī)律是相適應的。正如《素問·四氣調神大論》所說:“春夏養(yǎng)陽,秋冬養(yǎng)陰,以從其根。”

        (2)養(yǎng)性調神

        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說:“恬惔虛無,真氣從之,精神內守,病安從來。”即言心的生理特征是喜寧靜,心靜則神安,神安則體內真氣和順,就不會生病。

        (3)護腎保精

        中醫(yī)歷來強調腎精對人體生命活動的重要性,因精能化氣,氣能生神,神能御氣、御形,故精是形氣神的基礎。體現(xiàn)在養(yǎng)生上,即有護腎保精的主張。

        (4)體魄鍛煉

        古人養(yǎng)生,注重“形神合一”“形動神靜”。形體鍛煉的要點有三:一是運動量要適度,要因人而宜,做到“形勞而不倦”;二是要循序漸進,運動量由小到大;三是要持之以恒,方能收效。

        (5)調攝飲食

        調攝飲食主要包括注意飲食宜忌及藥膳保健兩個方面。

        (6)針灸、推拿、藥物調養(yǎng)。

        2.防止病邪侵害

        (1)避其邪氣:邪氣是導致疾病發(fā)生的重要條件,《素問·上古天真論》說:“虛邪賊風,避之有時。”

        (2)藥物預防:事先服食某藥物,可提高機體的免疫功能,能有效地防止病邪的侵襲,從而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。

        考點二:既病防變

        1.早期診治

        外邪侵襲人體,如果不及時診治,病邪就有可能由表傳里,步步深入,以致侵犯內臟,使病情愈來愈復雜、深重,治療也就愈加困難。因此,在防治疾病的過程中,一定要掌握疾病發(fā)生發(fā)展規(guī)律及其傳變途徑。

        2.根據疾病傳變規(guī)律,先安未受邪之地

        《難經·七十七難》說:“上工治未病,中工治已病者,何謂也?然:所謂治未病者,見肝之病,則知肝當傳之于脾,故先實其脾氣,無令得受肝之邪。故曰治未病焉。中工者,見肝之病,不曉相傳,但一心治肝,故曰治已病也。”肝屬木,脾屬土,肝木能乘克脾土,故臨床上治療肝病,常配合健脾和胃的方法,這是既病防變法則的具體應用。又如清代醫(yī)家葉天士,根據溫熱病傷及胃陰之后,病勢進一步發(fā)展耗及腎陰的病變規(guī)律,主張在甘寒養(yǎng)胃的方藥中加入某些咸寒滋腎之品,并提出了“務必先安未受邪之地”的防治原則,也是既病防變法則具體應用的范例。

        考點三:治則的概念、治則與治法的關系 

        1.治則的概念

        治則,即治療疾病的法則。它是在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精神指導下制定的對臨床治療立法、處方、用藥,具有普遍指導意義。

        2.治則與治法不同

        治則是用以指導治療方法的總則,治療方法是治則的具體化。因此,任何具體的治療方法,總是從屬于一定的治療法則的。比如,各種病證從邪正關系來說,離不開邪正相爭、消長、盛哀的變化,因此,扶正祛邪即為治療總則。在總則指導下的益氣、養(yǎng)血、滋陰、補陽等方法,就是扶正的具體方法;而發(fā)汗、涌吐、攻下等方法,則是祛邪的具體方法。

        考點四:標和本的含義,治病必求于本的重要意義

        1.含義

        “本”是和“標”相對而言的。標和本是一個相對概念,有多種含義,可用以說明病變過程中各種矛盾的主次關系。

        2.治病求本

        疾病的發(fā)生、發(fā)展,一般總是通過若干癥狀而顯示出來的。但這些癥狀只是疾病的現(xiàn)象,還不是疾病的本質。只有充分地搜集、了解疾病的各個方面,包括癥狀在內的全部情況,在中醫(yī)學基礎理論的指導下,進行綜合分析,才能透過現(xiàn)象看到本質,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從而確立恰當的治療方法。比如頭痛,可由外感和內傷所引起。外感頭痛,屬于風寒的,治宜辛溫宣散法;屬于風熱的,治宜辛涼宣散法。內傷頭痛,又有血虛、血瘀、痰濕、肝陽肝火等多種原因所引起,故其治療又應分別采用養(yǎng)血、活血化瘀、燥濕化痰、平肝潛陽等方法進行治療。這就是“治病必求于本”的意義所在。

        以上分享的內容,由博傲小編搜集整理,如果您覺得對您有所幫助,可以分享給朋友。想了解更多醫(yī)學考試報名審核信息、復習資料、備考干貨請關注博傲教育。

推薦課程

推薦圖書

×
熱線電話
400-168-0561
備考QQ群
醫(yī)師群: 457349802
護士群: 398775807
護士群: 392484747
藥師群: 375711639
備考微信群
博傲護理 博傲藥師 博傲醫(yī)師
20年專注醫(yī)考